2023年信用卡安全使用大盘点
随着年末消费高峰的到来,居民消费需求集中爆发,高频用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按照惯例,小编将会为大家盘点一些新型的信用卡诈骗手段;除此之外,今年的疫情对大家的经济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2020年即将过去之际,合理消费、合理用卡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牢记口诀,不惧旧招数加入新花样
冒充网店客服“购物退款”的诈骗招数,大家屡见不鲜,经过多年的科普提醒,许多人对此方式已经有了足够的警觉,但现在不法分子又想出了新的花样,让人防不胜防。前不久浙江的李女士就遭遇了这种诈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李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收到货后不久便接到了“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要以原价的三倍赔偿,“客服”没有像以往那样一上来便问李女士要银行账号,而是一步步诱使其使用某聊天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从而引导李女士在各类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借贷,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对方已经将其拉黑。而同样是“购物退款”诈骗,广州杨女士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不法分子也是以其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为由,通过聊天软件,诱导其在某平台申请了一笔500元备用金,不法分子让杨女士误以为这笔费用是对方赔款,并号称多退了,让杨女士将多出来的钱退还到其指定的银行卡,令杨女士蒙受了损失。
此外,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诈骗分子也乘机玩出了新花样。例如江苏的李先生近日就收到一条内容为“要求公民完善个人信息,以便为即将到来的全国第7次人工普查做准备”的短信,下方还附着一个网址,信以为真的李先生点开了网站,并按照提示填写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结果被盗刷,遭受了财产损失。
对于各种花样的“迭代升级”,交通银行信用卡的安全专家提醒广大用户,牢记“四要、四不、六个一”口诀,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进行有效防范。
其中,“四要”指的是: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确认;手机和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QQ、微信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提高账户安全等级;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而“四不”则是:不要连接陌生WIFI;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不要将支付密码与账号登录密码设为同一个;不要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号等“四大件”个人身份信息保存在手机里。
切勿贪小利“助纣为虐”,得不偿失
今年6月,公安机关追查深挖出一个横跨12个省市的新型信用卡诈骗团伙,该犯罪团伙利用POS机进行虚假交易、非法套现9700余万元,同时通过虚假报案、否认交易等方式,骗取银行、保险公司、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赔退款300余万元,总案值逾亿元。在这起案件中,部分持卡人贪小利,与不法分子合谋,向银行申请开通盗刷赔付保险后进行异地非法套现,再向公安机关虚报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以骗取信用卡发卡行理赔款,最终触犯了法律。与此类似的情况,有些持卡人贪图“租金”外快,将自己的信用卡“租借”给别人使用,最终遭受钱财损失甚至信用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此,交通银行信用卡安全专家称,一方面,如果他人掌握了持卡人的信用卡卡号、信用卡密码和身份证复印件、CVV2(卡片背面签名栏三位数校验码)四项最重要的个人信息,实施盗刷将变得十分容易;另一方面,合谋虚报盗刷案件涉嫌诈骗。因此,无论是从用卡安全的角度,还是涉嫌违法的角度,都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合理用卡,避免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今年6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对此,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提到,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消费者应合理规划资金,做好个人或家庭资金安排和管理;同时,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的科学消费观念,做好个人或家庭财务统筹,防止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日常生活。许多不法分子就是利用部分持卡人过度消费后急需解决还款问题而实施诈骗行为,例如我们老生常谈的几大诈骗手法:打着“代办大额度信用卡”“提升额度”的幌子的黑中介;号称“用少量的钱即可还清信用卡”的所谓“智能还款”平台;以“套现”为“诱饵”的惯用伎俩等等,都是利用了持卡人非合理用卡的隐患,可见我们一定要严格规范自身用卡行为,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为了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全国各省市积极开展“全民反诈”宣传活动,在这种背景下,信用卡防范诈骗也亟待大家的共同参与,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合理用卡,减少诈骗的隐患;而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提升防范意识,与公安机关、银行机构等一起构建起良性的刷卡消费环境。(完)
评论